校园科普气象站的建设和使用能够丰富学校活动,让学校师生掌握和了解气象科学知识。
在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多发的背景下,加强学校师生的气象科普教育,能够让为气象科研培育储备人才,也能够让学校师生掌握气象灾害知识,提升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校园科普气象站在校园中的安装和建设为学生搭建气象科学探索平台。通过 “看得见、摸得着、能操作” 的体验式学习,打破气象知识的抽象壁垒,让学生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探究。
校园气象站配备的传感器能让学生可直接观察和了解到天气现象变化和气象数据之间的关联,帮助用户理解天气现象的产生。比如观察到 湿度传感器数值骤升以及气压下降,结合乌云增多的现象,能直观理解降雨前的气象条件。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天气现象的产生,比书面知识更加容易理解。
学校师生可以开展自主性探究项目,学生可围绕监测数据设计小课题,比如研究结合雨量数据与植物观察记录,探究气象对生态的影响。
校园科普气象站的使用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培养科学思维、激发探索兴趣、串联跨学科知识。